来自尼泊尔和印度的游客在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惊讶地看到一个 15m 长的印度教神灵和恶魔翻腾海洋以挤出长生不老药的描绘。
在航站楼的另一部分,托萨坎 (Thotsakan) 的华丽雕像几乎触及玻璃天花板。这是《罗摩衍那》中兰卡国王罗波那 (Ravana) 的泰语名字。机场本身的名称“सुवर्णभूमि”在梵文中的意思是“黄金之地”。
在泰国各地,许多 寺庙甚至在佛教圣地内都充满 了印度教神灵的图像。建筑语法和华丽的结构让人想起次大陆的寺庙,暗示着可以追溯到过去千年的文化影响。
泰国现任国王哇集拉隆功又称拉玛十世,却克里王朝的加冕典礼仍由印度教婆罗门祭司主持。一些历史学家将君主制与印度南部的朱罗王朝联系起来,该王朝在 11 世纪的鼎盛时期已 传播到东南亚。
地名和宗教术语中有许多让人想起泰国印度教历史的东西。泰国的《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源自印度教史诗。曼谷的许多神社都供奉印度教诸神,例如供奉保护神毗湿奴的 Wat Khaek、Wat Witsanu 神社、供奉造物主梵天的四面佛。与佛教寺庙并排的还有 Laxmi、Trimurti 和 Ganesh 的神殿 。
经文的手稿,Sewa Bhattarai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6900万人口中有95% 信奉 佛教。根据 2015 年人口普查,自认为信仰印度教的人仅占泰国人(22,100 人)的 0.03%。
尽管这里的印度教徒人数很少,但印度教的元素却渗透到泰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尽管该群体是少数民族,但各种印度教元素仍然深深植根于泰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印度教部分沿着从印度经缅甸的陆路到达泰国,但也穿过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尼西亚,并为海上三佛齐帝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教也正是从爪哇传播到柬埔寨,以及现在的越南,并向北传播到泰国,一路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一波又一波的入侵,特别是高棉的统治,在泰国文化中留下了印度教的残余。正如外部影响的情况一样,这些元素被佛教仪式无缝吸收和覆盖,赋予它们泰国特色。
除了佛教信仰外,许多泰国人还崇拜印度教神灵。其中之一是曼谷著名的 四面佛的梵天 ( Phra Phrom ) 。众所周知,深陷痛苦的人们会前往这座神社,当愿望实现时,信徒们会雇佣舞者表演 Ram Kae Bon,以感谢神灵。
象头神、因陀罗 ( Phra In ) 和湿婆 ( Phra Isuan ) 的雕像遍布泰国各地。Ganesh 在泰语中被称为 Phra Phikanet ,被崇拜为消除障碍的神。他是泰国佛教徒在开始一项重要事业之前经常祈祷的神灵——就像尼泊尔和印度的印度教徒在象头神寺庙里所做的那样。
尼泊尔西部的佛教文物,Sewa Bhattarai
在象头神神殿前放置贡品的情况并不罕见 ,比如微型大象、鲜花花环、香蕉或其他水果。象头神成为一位具有重要意义的神,也是因为大象被视为国家动物和吉祥物。
寺庙墙壁上的许多文物,例如 呵叻的 Prasat Hin Phima,都描述了克里希纳 (Krishna) 狩猎野猪的故事。这座寺庙是泰国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之一,与泰国许多其他历史古迹一样,也有佛教和万物有灵论影响的证据。
印度教对泰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也可见一斑。古代戏剧实践以史诗 《Ramkien รามเกียรติ์》为基础,该史诗以《罗摩衍那》为基础。泰国前首都大城府的名字源自印度罗摩的出生地阿约提亚,靠近尼泊尔边境。泰国不同地区的街道也以拉玛这个名字命名,以这位神灵的名字命名。
《罗摩衍那》中的许多其他名字都有泰语变体。托萨罗特(Tosarot)是达萨拉特(Dasarath),拉姆勋爵的父亲。Sita 在泰国也被尊称为 Sida สีดา。
据信,横跨泰国北部部分地区的山丘是喜马拉雅山的东端。因此,湿婆神在泰国北部与老挝边境的伊桑省有一座供奉他的寺庙。Issan 这个词本身来自湿婆的泰语名称 Isuan อิซวน,可能源自梵文 इष्वर。
丹下健三和佛祖诞生地昆达迪克西特
泰国王室延续了其家族数百年的印度教传统。 泰国皇家徽章描绘了毗湿奴 ( Phra Narai ) 的神鹰Garuda ,而 Brahm Luang (皇家婆罗门)继续承担与皇室合作主持葬礼、婚礼和国家仪式的职责。这包括皇家犁耕仪式,以确保丰收。
已故泰国君主普密蓬·阿杜德国王是佛教和印度教经典的热心读者。他还 通过自己的研究重现了一些故事。他对贾纳克国王的生活和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仁慈方式特别感兴趣。据了解,他曾派遣研究人员前往尼泊尔贾纳克普尔,亲自解读古代维德王国的情况,其中一部分现在被称为贾纳克普尔。
普密蓬国王撰写了《摩诃迦那卡的故事》一书 , 该书已被翻译成英语和尼泊尔语。他的女儿玛哈查克里·诗琳通公主本身就是一名梵语教徒,她与父亲一样对贾纳克国王和曾经横跨印度和尼泊尔的米提拉王国感兴趣。
泰国文化的印度教根源在德瓦萨坦 (Devasathan) 寺庙中也很明显,该寺庙由拉玛一世国王于 1784 年在曼谷 Pra Nakhon 区建立。这座寺庙的梵文名称意为“神的居所”,也被称为“婆罗门寺庙”。据信,这里是 1000 年前朱罗时期来自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祭司后裔的家园,他们每年仍然为皇室举行仪式。
尼泊尔时报,正确的道路
从历史上看,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印度教在泰国的传播,但人们普遍认为,该宗教在不同时间、影响不同地点的一系列浪潮中渗透到该地区。公元 1 世纪至 5 世纪期间,东北地区深受印度教王国 Nokor Phnom(中国人称为扶南)的影响。
从公元 802 年到 1431 年,印度教通过印度教与佛教混合的高棉帝国的扩张而被进一步吸收。 与此同时,在6 世纪至 11 世纪的Dvarvati 时期,北部和中部地区深受印度教的影响 。虽然佛教是当时的主要宗教,但印度教的存在突出地体现在当时散布在该地区的印度教神像的存在。
在泰国中部平原,人们认为印度教可能更早到达,直接从印度的阿姆拉瓦蒂(Amravati)或通过缅甸的孟族传入。孟 人 负责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输出到东南亚大部分地区。
南部似乎也与印度有直接联系,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贸易和移民的证据,但该地区尤其受到东南亚帕拉瓦文化的影响,具有印度教佛教王国的众多特征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的三佛齐 (Srivijaya) 从 6 世纪起就出现在该地区。
正如我们在尼泊尔的印度教寺庙旁边看到佛像和佛教圣地一样,在泰国的许多寺庙中看到印度教神的雕像也很常见 。这种以佛教徒为主的民族对宗教和信仰共存的平静理解正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名字:自由之地。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